该是时候介绍一下自己了
做公号也有几个月了,文章写了几十篇,过千万阅读量的爆款有,小众范围内传播的高冷文也有。一直以来,是以Kevin的名字在圈子里以文会友,朋友们都觉得这个名字识别度太低。那好吧,我从善如流,从此以老K的名字混迹江湖。斗地主这么流行,虽然不如“王炸”那么醒目,也希望“老K”能够帮助大家摸出一手职场的好牌。
老K的自述
互联网职场的资深观察者,98年入行,近20年来游弋于互联网的角角落落。接触数百的公司创始人,数千的互联网中高管,以及数不清的职场新人。或倾听他们的困惑,或解析面临的困局,或规划可靠的出路,或衔接共赢的资源。互联网或许是一个冷冰冰的数据世界,我愿意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倾听者、讲述者和价值输出者,这大概就是我对于大数据时代互联网职场社群的另类解读。过去的20年是这样,今后的20年也还会是如此。
楔子
这不,春节一过,我们就接到无数前端职位的轰炸,听到了无数有关前端招聘难的吐槽。
A公司说,节前定好入职的3个前端,节后全放了鸽子了。
B公司说,产品急着上线,老板要求前端必须两周内入职,我这已经两夜没合眼了。
C家的HR说,大专毕业的两年前端,就敢要25K,还过时不候,公司的薪酬体系全乱了。
D公司的前端Leader说,能干活的全都要求涨薪,不涨就闹,这两周的开发工作全都耽误了,天天理这笔乱帐。
前端咋就这么抢手?
我们感知到前端的兴起,是08、09年的事情。前端展现的复杂化和多元化,从简单的图文,到飘窗、动画、视频、互动界面的实时展现,前端正在成为集逻辑、性能、交互、体验为一身的综合性岗位;
前端日益后端化,大量功能前置,用户喜欢所见即所得,对前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前端成为各种功能入口,比如一个基于微信传播的H5页面,以前仅仅是展示宣传的功能,现在只要点进去,就能实现诸如注册、登录、选品、交易、客服等一系列流程。这即使是在一年前,都是很难想象的。大家都觉得APP太重,下载和激活入口单一,路径过长,前端界面同样可以实现多种功能,何乐而不为。
前端技术更新太快,造成人才的学习和供给速度跟不上需要。话说2年前,H5根本还不知道在哪里,现在早已遍地开花。居然有公司想找3年以上H5开发经验的,我也是醉了。
以前的年代,前端和后端工程师的大致配比是5或6:1,现在很多公司的标配是2或3:1,哪儿找那么多前端去?
几年前,相对于后端,大家都觉得前端很Low,没啥技术含量。很多做前端的哭着喊着要转后端,现在说说看,后悔没有?
以如今的前端开发标准,前端是典型的易学不易精的岗位,跟说相声似的。大量的二把刀充斥于市场。我们估算了一下,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前端是培训班出身,并不具备必要的技术功底,更别提架构和算法了,正经统招本科毕业的前端都算是稀缺货了。
优秀的前端是啥样的?
有扎实的前端技术基础,包括但不限于HTML、CSS、JS、DOM,这算是及格线;
了解后端知识,上接业务和设计需求,下连后端开发,在两者之间搭建可视化的语言;
适配不同用户、不同场景、不同交互体验的前端展示;
有优秀的算法基础,在开发过程中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匠人精神;
对业务逻辑有深刻理解,对整体架构有通盘考虑,知道什么任务该放在服务器,什么任务该放在客户端,还能兼顾效率、标准化、模块耦合、安全、架构和开发成本。这算是高阶要求。
顶级前端,则是兼顾业务、设计、技术,更接近于全栈工程师了。
案例分享——一个有关知乎前端招聘的故事
作为社群招聘的乙方,老K对于甲方的挑剔在圈子里是出了名的,在很多时候,甚至会甚于候选人对于机会的评判。对于不靠谱的公司和创始人,我不想耽误自己的时间,更不想误导候选人的投入——谁的青春岁月就那么几年,所谓“一脚泥潭,回首蹉跎”。
带着这种“势利眼”,我挑人、挑事、挑资本。
所谓“挑人”,主要是评判一家公司的创始团队。混事的不选,只想趁着机会捞一把的不选,太把自己当回事、缺乏人文关怀的不选,好高骛远的不选,对于模式没想清楚的不选。
所谓“挑事”,是看商业模式,够不够性感,够不够刚需,够不够接地气,够不够闭环,够不够差异化。动不动就说要做平台级和入口级的滚粗。
所谓“挑资本”,是看资本市场对其的认可程度和投入程度,也算是为候选人找一个好的钱景。
和知乎的接触,是从HR团队开始的,知乎的HR专业度还是不错的:
他们懂技术,懂职位
带有一点Geek气质,她们给员工提供的福利不是咖啡,不是果盘,而是各种技术大会的门票,QCon啦、D2啦、Google IO啦,TOP100啦;
有各种业界大牛的资源,技术的,产品的,运营的。你只要坐在公司,HR就把这些大牛请到你面前。一对多的分享,或者是一对一的Coach;
知乎的背景就不再赘述了,但基于老K言简意赅的毛病,有几个核心关键词还是要提醒大家注意,也算是对于上面说的“挑人”、“挑事”、“挑资本”的一个解读吧。
C轮,5500万美元,腾讯领投(估值多少大家自己根据数据逆推吧)
绝对不算小气的期权池
商业化进展中(去年的数据很是不错)
商业模式赶上了“内容即渠道”的风口,可以往上飞一飞;
创始人周源:温和而坚定的创业者,最大的特点是Open(这是老K几次深谈下来得出的结论)
隐忧:问答社区的商业化没有太多的前例可循,想要敲钟势必还有一段深入探索的路程;
大的背景介绍完了,但既然是前端的案例,那就还是着重说说前端的事吧。
老K对于职位的解读是基本不看JD的,千篇一律的东西,背都背下来了。建议想找工作的朋友们也不要多看,你照着那个标准投简历,基本没戏。招聘方真正想要的东西,JD上几乎没有。我只说知乎前端的核心要点,JD上并不体现。
你至少得是个80%的Geek,否则根本无法融入团队,如果向开源项目贡献过Bug和Patch,那就更靠谱了;
必须要有算法基础;
和很多公司招聘前端不同,知乎并不要求技能上的即插即用。他们想要的是综合素养、成长性、高潜。那些具有解决短期问题的能力,而不具备成长潜质的候选人并不受欢迎。
要求代码上的匠人精神。何为“匠人精神”:极致、严谨、精益求精、对自己的产品有自豪感。参照瑞士钟表匠和德国汽车工程师。
大专不大专,本科不本科,并没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果你有上面的气质和潜质,即可入围;反之,即使有一连串的名校名企背景,也是然并卵。
知乎的重度用户会是加分项。
前端团队现状和挑战
6人团队,Leader是百度和搜狗的背景;
据悉是业界对于代码质量要求最高的团队之一;
乐于挑战前沿技术,但论证过程却很严谨,算是一个矛盾体;
今年前端的挑战是效率提升,快速迭代,代码精益,前端架构调整,并会针对不同用户、不同场景和不同交互体验开发不同的前端展示;
团队有神人,比如从不主动开口讲话的工程师,自己开发桌上足球计分系统的游戏达人。TB的项目也是千奇百怪,射箭、调酒、打枪、击剑、夜跑、极限自行车等。
生态化的项目组织形态,兴趣是任务指派中的重要考量标准。
招聘状态:虚位以待中(银子的问题嘛,邮件中说吧)
老K有个不好的毛病——文章动不动就写老长,这篇文章就言尽于此吧,有未尽事宜,有对职位解读感兴趣的HR们,或者是对于前端该怎么成长和择业的职场朋友们,都可通过邮件ksc0013@163.com,来和老K互动。老K的这个习惯不错——邮件都会看,也都会回。
【我可能不是猎头】聚焦互联网职场,以专业视角解读互联网人、事、组织,分享干货,激发思考。
欢迎在公众平台查找【我可能不是猎头】公众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详情请联系ksc00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