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监控系统的搭建中,很多实施者及用户都有一个偏好。对分辨率、存储时间、红外距离、编码方式等工艺有追求参数喜好。
呵呵~
除此之外,
真相是,拜托,你该看看的是——
线材、带宽节点瓶颈和施工工艺等,
好吗?
实 验
今天我们就来实际测试。
“
大码流的超清传输网络结构中,带宽节点瓶颈怎么会影响,如何影响整个系统?
测 试 场 景 布 设
今天我们搭建一个小型化的监控系统。
>通过级联的方式,创建一个大码流带宽节点的实验环境。
>分别用100M和1000M汇聚网口上传,
(其中100M为实验组,1000M为对照组)。
>来看看实际图像的效果及视频传输带宽的占用。
器材
前端摄像机:
12台 200W 网络摄像机(其最大码流可达8M);
交换机:
2个 8 口 100M
1个 16口 100M
1个 2 口 1000M上传的;
终端:
一台 装有客户端软件的笔记电脑
(因为大部分低端录像机都用100M口);
网线:
若干条 超五类无氧纯铜网线。
相关概念
带宽节点
我们所指的节点是指同一个接入层的数据流汇聚点。级联层级越多汇聚点越多。
本次测试搭建的小系统,仅针对最后接入到电脑的上传网口汇聚数量少。
大视频码流传输
>在实际应用中会形成带宽瓶颈的网络摄像机,一般清晰度在200万以上。同一编码方式下,摄像机分辨率越高,其码流越大。
>当然,只要数量够,100万或130万的同样也会形成汇聚点的瓶颈。只是在小型项目里,发生的机率就小很多了。
>因此,在习惯上,200万以上的摄像机则被称为大码流超清摄像机。
理论带宽和实际带宽
>理论带宽:现有的监控系统搭建的以太网络,不管速率是100M或是1000M,都是理论带宽。
>实际带宽:由于设备、线路、接插件、施工等因素,实际带宽一般在理论值的60%左右。
>因此,很多情况下,100M的网络传输60M接近稳定传输的上限。
实现最大码流
(1) 为了避免设备或软件的设置自身限制了码流,测试过程中会将摄像机码流调到8M上限;
(2)客户端软件的存储和解码全部用主码流;
(3)客户端电脑网卡选用1000M。
如何实现今天的测试
步骤 1:搭建100M汇聚点网络系统,逐步增加前端摄像机,直到摄像机码流超过汇聚点带宽,看看实际的视频效果及汇聚带宽的占用。
步骤 2:保持原有前、后端设备不变,将100M交换机换成1000M上传口的交换机,收集数据对比。
步骤 3:根据测试情况对比汇总结论。
测 试 过 程
一、100M网口及1000M网口测试场景下的传输速率
1、100M级联口网络速率实测
操作:两台电脑文件互传,100M级联网口,联网拷贝大文件。
数据:实际速率约91Mbps
——接近100Mbps理论值
2、1000M级联口网络速率实测
操作:两台电脑文件互传,1000M级联网口,联网拷贝大文件。
数据:实际速率为675Mbps
——可能电脑写入速度的影响,与理论值偏差稍大一点。
二、100M汇聚视频传输
操作:两个100M交换机级联,12个200万网络摄像机
图像效果:图像延时很明显,丢帧现象严重。
视频传输带宽:动态画面情况下传输速率80Mbps左右波动,已经顶到100M网口极限。
三、1000M汇聚视频传输
操作:1000M上传网络口,12台200万高清网络摄像机
图像效果:延时和卡顿有较大好转,但还是存在延时和卡顿。
码流加大后电脑的解码压力同样增大。
视频传输带宽:【116Mbps】码流明显加大,还有很大盈余空间。而且离之前实测1000M网络速率675Mbps。
带宽已完全不是障碍,图像延时还存在一些应该是跟电脑解码能力有关。
结 论
1、网络结构中如果存在瓶颈,确实会带来影响。而且,如果数量越多、码流越大,带来的影响越明显。
2、可能导致带宽节点瓶颈的原因主要是:网络拓扑结构搭建不合理;过分迷网络传输的信理论值;汇聚节点网口速率选择不合理。
3、大码流摄像机、监控点位较多等的情况,监控项目汇聚节点选择1000M带宽是很有必要的。
4、整个系统来看,大码流的监控传输还需要关注解码码流调节,以达到最流畅的实时效果。
*以上为测试环境,为特定场景、特定产品测试,不代表任何标准。
仅供兴趣人士了解和参考。
攻城宝典公众号:SCC-GCBD
搞机评测 答疑解惑吐槽扬名 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