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球率≠胜利:图赫尔体系下英格兰的攻防转型阵痛与未来潜力
英格兰国家队在图赫尔执教下,首秀延续了国家队新帅上任赢球的历史传统,从比赛数据和图赫尔的个人风格来看,现在的英格兰国家队战术框架已经展现雏形。
首先,图赫尔放弃了索斯盖特单一的4-3-3体系,根据对手特点在4-2-3-1(控球型)、3-4-2-1(防守反击)、4-3-3(高位压迫)之间切换。2025年3月对阵阿尔巴尼亚的世预赛首战尝试4-2-3-1,但下半场调整为3-4-2-1以加强边路突破。
与之对应的,是英格兰国家队在三中卫与四后卫的平衡选择。图赫尔在切尔西时期的三后卫经验,显然是可以部分搬到英格兰国家队层面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操作过。不管是三中卫体系还是四后卫体系,图赫尔更强调边后卫的进攻参与度,阿诺德在右路同时承担传中和回防任务。
其次,英格兰在高位压迫与攻防转换方面,效率大幅提升。
首秀中,英格兰的PPDA(每次防守动作允许对手传球次数)从索斯盖特时期的16.1降至图赫尔首战的12.3,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随着磨合时间更多,这个数据相信后面还会更低。
另外,图赫尔要求中前场球员在夺回球权后,3秒内完成向前传递,2025年首场比赛快攻占比达38%(索斯盖特时期为25%)。但实际威胁射门转化率仅12%,这个问题其实也是过去几年,英格兰国家队一直存在的难题。从快乐男孩到无冠之王,终结能力是有,但是转化率太低。
需要注意的是,图赫尔体系中,凯恩的定位变化比较明显:减少回撤组织,更多在禁区活动。图赫尔要求凯恩的禁区内触球占比从欧洲杯时的20%提升至30%,很显然,新帅是参考了凯恩在拜仁阵中的战术角色。除此外,图赫尔还要求拉什福德、福登等边锋更多内切突破或下底传中,但首战两人合计仅完成3次成功过人,传中配合效率也不太理想。
目前英格兰国家队的战术体系来看,缺点也是很明显,有些是老问题,有些则是新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莫过于进攻端创造力不足,破密防的效率不足。除了边路的支持比较有限,中路的灵光一现基本看不到。而后卫线在切换体系的过程中,位置重叠方面的失误导致的被动场面比较频繁,并且高位逼抢攻防过渡瞬间,后场的空间暴露比较大,阿尔巴尼亚甚至利用反击觅得了2次的单刀机会,这也给图赫尔敲响了警钟。
总而言之,图赫尔为英格兰带来的核心变化是战术灵活性与压迫强度提升,并且在前端试图打造立体进攻体系,但短期内受限于球员适应能力和时间压力,仍面临破密集防守乏力和攻防转换稳定性不足等问题。若能在后续预选赛中优化边路冲击与中场衔接,英格兰有望在图赫尔体系下实现大赛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