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写得慢、没主题、没逻辑,我们在写作时要先定主题,再根据对主题的理解列提纲,为了让提纲更加完善,我们需要在搜索素材时不断补充完善提纲。
——《学会写作》粥左罗
很多时候我们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章,别人却说看不懂;还有的时候我们对某件事很有感触,想写文章,可是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甚至写完就成了流水账式的内容。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框架没有搭好,那应该怎么搭框架呢?
《学会写作》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从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确立主题。
确定主题很关键,就像我们盖房子一样,一定要先设计好图纸。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就是我们先确定一个大概的主题方向,有了方向之后再梳理出几个立意,最终综合考量,才把这篇文章的核心立意确定下来。
作者在书中举了他写一篇文章的文章,例如《我看我见过情商最低的行为,就是不停地讲道理》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一篇文章呢?是因为他听了梁宁老师的一个观点:管人的本质就是管理情绪。所以很有感触,写了这篇文章。
那作者也建议新手写文章,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呢,更多的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先确定一个大方向,然后再慢慢地找到确定的点,这样的话写文章就不容易跑偏。过长期的训练后,就逐渐明白自己用户目标的痛点和需求,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确定立意就会比较快。
第二、列出小标题。
小标题其实就是根据主题立意的理解,列出来的一些小的提纲,就像我们写论文的论点之后的一些分论点。那具体应该怎么列提纲呢?作者给我们总结了14个方向,我们在完成了主题之后,可以采用其中的某几部分来思考,然后根据立意继续添加就会列出一个小提纲,作者的这些点相当于一个思维模型,会给我们写作的一些指引和启发。
(1)用题一发生了什么事情/新间?有什么痛点/需求?
(2)是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事/观点/方法/概念等。
(3)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为什么要讲这件事?这个观点为什么是这样的?你可以用哪些概念、道理、观点、事例去解解它?是进行正面论证,还是进行反面论证?
(4)怎么做——你可以写如何做一件事;如何使用一个概念;给出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5)分解——把一个整体拆分成很多部分。
(6)并列——当你论证一个观点时,你可以找同一个层级但不同维度的案例进行并列论证。
(7)递进——时间的递进、空间的递进、程度的递进等。
(8)关联——这件事和其他哪些事有联系?这个人和其他哪些人有联系?这个概念和其他哪些概念有联系?
(9)过程——一件事是怎么发展的?
(10)转折——一件事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意料之外的改变?
(11)对比——两个人的对比、两件事的对比、两个观点的对比、不同时间的对比等。
(12)结果——一件事的结局是怎样的?
(13)反思——从一件事、一个人、一个新观点中反观自己,你得到了什么。
(14)意义——这件事的发生带来了哪些价值?去做一件事有什么价值?学会并正确使用一个概念、观点、方法会得到什么价值?
以上14个方面不是说写一篇文章每个点都要,而是选择其中几个好的点来梳理成自己的文章。
第三。完善提纲
这个是在第二部分的提纲完成之后来搜集一些素材,然后补充完善我们的小提纲。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收集自己的素材库,整理一些素材,把合适的内容放进去,使我们的提纲的观点更加丰满,更有说服性和可信心。
建造一座大楼,没有设计图纸就开始施工的话,结果建成后就偏离了初衷,不适合用。 同样写文章也一样,先打好文章的框架就等于确立了写作的主题和方向,也会让我们的表达更有逻辑,主题更加明确,写作的效率也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