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方教程网

专业程序员编程教程与实战案例分享

写作总被吐槽逻辑混乱?三步搭建框架法,新手也能写出漂亮文章

一、结构决定论:信息传递的桥梁

写作者和读者之间始终存在一道隐形的鸿沟。作者脑海中的想法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但直接倾倒给读者时,往往只剩下零散的枝叶,信息在传达过程中的丢失,作者输出的和读者读到的不一定相同。

这个过程就像Deepseek的深度思考一样,他的思考过程和输出结果是不一样的,其中有好多脑洞,在输出的结果中都没有罗列出来甚是可惜。(PS:所以在用Deepseek的时候,建议大家多看看他的思考过程,有一种看三体人的思考过程的美)

比如,当你分享“如何高效学习”的经验时,脑海中可能同时浮现时间管理、笔记方法、心态调整等十多个要点。若不做整理,读者接收到的可能只是杂乱的信息碎片。

好的食材再多,没有条理弄出来的也只能是大乱炖。所以好的结构框架就像一台过滤器,帮助作者能筛掉冗余信息,留下清晰的逻辑脉络。帮助作者将发散的思维收束,形成清晰的路径,同时引导读者思考,把核心观点呈现给读者。

以说明书为例:讲解手机功能,是按“基础操作→进阶技巧→故障处理”的结构编排,远比把所有功能随机堆砌更容易理解。


二、如何搭建框架:从混沌到秩序

有些人提笔就写,想到哪写到哪,犹如平地起高楼,想到哪盖到哪,没有蓝图的规划,只会变成一个危楼。写着写着问题就会自己跑出来:

逻辑断层:写着写着发现前后观点矛盾。

重点模糊:陷入细节描述而忘记核心主题。

效率低下:反复删改导致时间浪费,甚至都写不下去。

这里可以试试这个三步搭建法

  • 第一步:明确主题

用一句话概括出核心,有的时候,根据表述不同,着重点不同,可能写作方向也不一样,就像“左眼跳财”还是“右眼跳财”,全取决于作者定下的方向与基调。

例如“帮助职场新人建立可持续的睡眠改善方案”,但要避免过于宽泛,避免宽泛表述,如将“改善睡眠”细化为“解决入睡困难群体的三大核心问题”

  • 第二步:搭建主干

按“问题→分析→解决”设计基础框架,作者可根据需要进行删减增添。

以“如何改善睡眠质量”为例

1、问题引入: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睡眠困境

2、定义核心: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睡眠改善

3、分析原因:影响睡眠的三大隐形杀手(光线、心理压力、作息紊乱)

4、解决方案:分阶段制定改善计划

5、分解步骤:第一周调整灯光→第二周建立睡前仪式→第三周固定起床时间

6、递进深化:从行为改变到认知调整,时间、空间、程度的递进

7、关联扩展:睡眠质量与工作效率的数据关联

8、转折提醒:避免走入“强迫早睡”的误区

9、结果验证:三周后90%参与者入睡时间缩短40%

10、反思意义:睡眠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打工

  • 第三步:素材填充完善大纲

这时候一座建筑的钢筋框架就已经有了,现在需要用二次结构和装饰装修来完善这座建筑了。丰富的素材就是文章血肉,让作品丰满,添加素材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在补充素材的过程中,再不断地把素材的观点融入文章当中。

还是以“如何改善睡眠质量”为例加入“褪黑素分泌研究”对应“光线影响”,或者结合科研数据、真实案例、实用工具等论点来论证自己是正确的,而不是“失眠使我变强”。


三、如何写开头:三秒抓住注意力

一个好的标题能吸引读者点进来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好的开头就如同一张好看的脸,才会让读者有动力继续读下去,反之就会直接关掉文章。

设计一个好的开头有几个方法:

  • 激发好奇

1、讲一个反直觉的故事。

例如:张先生坚持每天在健身房锻炼,睡前喝热牛奶、听轻音乐,却依然整夜辗转反侧。直到一天,他扔掉了智能手环,反而获得几年来首个完整睡眠。

制造冲突:先列出常规助眠方法(运动+饮食+放松)

打破预期:展示传统方法失效的困境

抛出悬念:关键转折点(放弃睡眠监测)

引发疑问:为什么越努力睡觉越失眠?

最后引出“过度关注睡眠数据反而加重焦虑”的核心观点。

2、提供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你知道睡前刷手机1小时,相当于喝下3杯浓缩咖啡吗?”通过对行为量化对比,强化危害的直接感受。读者会下意识计算自己每晚的刷机时间,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提问方式,比直接说“少玩手机”更具冲击力。

3、直击痛点,激发猎奇心理:“凌晨3点盯着天花板数羊的你,可能从没想过——真正偷走睡眠的凶手藏在你的晚餐里。”

将原因从常规认知转向饮食,紧接着抛出反常识结论:“高蛋白晚餐可能让你多醒2次”,然后逐步揭示。

  • 展现价值

这也是一直在和大家说的,作品最重要的三个重点,价值,价值,还他喵的是价值。

用户的注意力是互联网的通货,谁能抓住用户的注意力谁就能赚到钱,这也是各个平台、各个手游都在各显神通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对于读者来说同样如此,但读者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只能有选择地阅读。而阅读目的是获得价值,所以开头就要展示作品的重要性和价值性,让读者觉得值。

错误示范:“本文教你改善睡眠”

优化版本:“三个无需药物的方法,让你21天重建生物钟”

如果能有一些数据支撑会让作品更加厚重感,当然了,这个度还得作者自行把握,寻找严谨和可读性的平衡。

例如:“本文方案已帮助300+失眠者实现:

平均入睡时间从53分钟降至21分钟(数据来源:睡眠监测APP统计)

深度睡眠时长增加1.2倍(对比智能手环数据)

晨起疲惫感下降67%(基于用户反馈问卷)”

  • 和读者建立身份认同

向读者表明,这篇文章是和读者有关的,如使用“我们”“你”等人称代词也可以拉近距离。

“每个被闹钟惊醒的清晨,都在提醒我们欠下了睡眠债”

这种开头结构能在15秒内完成“激发好奇→价值吸引→关联读者”三重目标,为后续内容铺平道路,而一个好的开头,基本会同时满足这三点。


四、如何写结尾:让文章持续发酵

文章的结尾是读者记忆的“峰值时刻”,心理学中的“峰终定律”表明:人们对体验的记忆由最高点和结束时的感受决定。当读者即将关闭页面时,结尾的认知冲击强度直接决定文章传播力和读者黏性。

一篇好的文章,是能引起共鸣的,也会引起读者的交流和分享的欲望,所以平台才会有点赞、评论、收藏这些直观的表现。

当你费尽心思,经历选题、起一个好标题、优秀精悍的开头、丰富生动且充实的内容,到了结尾突然变成了虎头蛇尾,会让读者的体验瞬间产生落差,也让我们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所以一篇好的文章必然是凤头猪肚豹尾,有力的结尾会让读者产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感和满足感。搭建框架不能草草收尾,就像一座漂亮的大楼弄了个漏水的屋顶,膈应且糟心。

从读者的角度考虑,也有几个技巧让读者更愿意主动分享。

  • 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能形成闭环体验,让读者获得“问题已解决”的满足感。若开头用张先生失眠案例,结尾展示他三周后的睡眠监测报告

  • 金句压轴

人类短期记忆容量有限,精炼的金句能突破记忆阈值,成为长期存储的锚点。这个金句要举例可就太多了,像小约翰可汗就是经典的“金句大师”。

  • 提升价值

马斯洛需求升级:生理需求(解决失眠)→安全需求(健康保障)→自我实现(掌控人生),“每天节省的1小时焦虑时间,十年可累积出3650小时的第二人生”

  • 情感共鸣

人们分享内容的三大动机:自我表达(塑造形象)、关爱他人(利他心理)、社交货币(维系关系)。高级的情感共鸣就是说出了读者们的心中所想,成为读者的嘴替。

  • 号召与发问

号召鼓励读者在文章阅读后,采取某种行动,如分享、实践、思考等,而反问同样是通过抛出一个问题,引发读者的互动,这种收尾方式能够增强文章的影响力并引导读者将文章内容落地实践。

例如:记住:真正的好睡眠,从不来自昂贵的装备或严苛的自律,而是读懂身体发出的休止符。现在,是时候合上屏幕,让黑夜回归它最原始的功能了。这就是在号召

“敢不敢连续7天22:30前关灯?”这个则是发问。

其他还有一些文学上常用的结尾方式,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这些方法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基本上都用过,我这里列出来标题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方法是死的,用好了同样会非常出彩。

  • 表达感情和愿望
  • 引用佳句、歌词
  • 抒情议论
  • 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 重说复点
  • 由叙生情
  • 由此及彼
  • 逆转或意外法
  • 留有空白
  • 巧用后记
  • 名例压阵
  • 综合表达


五、小标题设计指南

小标题的本质是文章骨架的关节,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作中一定要避免一气呵成的从头到尾,这样不仅让读者阅读体验变差,而且还很累,就犹如憋着一口气上楼,楼梯还没有休息平台,一口气冲到了15层。

而小标题的设计就是起到了休息平台的功能。

  • 小标题的核心功能

1、概括段落内容。使读者一目了然该部分讨论内容,有助于读者快速理解文章思路。

2、划分文章层次。使其条理清晰。

3、引导阅读焦点。小标题是视觉的路标,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导读者阅读

4、便于作者的修改。随着思路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作者可能会需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调整或修改。此时,小标题的存在可以大大简化这一过程,使作者能够更加便捷地对文章进行重新组织和优化

  • 搭建技巧

1、精准概括。设计时需抓住每个段落的核心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层级清晰。用文章串联,好比说写学校,用春夏秋冬作为切入点,写一天的时光,用早午晚作为切入点,如果文笔更好一些,还可以用意象、用诗句作为串联小标题。

3、风格统一:如全篇采用动宾结构,“三步解决入睡困难”“五招提升睡眠质量”

  • 避坑指南

1、服务主旨。小标题的作用是服务文章主题的,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离题万里。有些小标题起得相当好看、语言简练对称,但大而无当、简而不明,好像雾里看花,不能精准切合主旨。

2、长度适宜。通常是12个字以内,字数适中,便于读者快速捕捉要点。去掉虚词:删掉“关于”“浅谈”“之我见”等前缀

3、层级清晰。逻辑层次要强,按时间/因果/重要性排序

例如:错误顺序:解决措施→问题分析

正确顺序:问题定位→原因分析→解决方案


结语:框架的隐性力量

好的文章框架如同大楼的钢筋骨架,虽不可见,却决定了它的稳定。框架既是对作者思维的自我约束,也是对读者注意力的指引。

当你用20分钟搭建出清晰的结构,会胜过两小时漫无目的地写作。所有看似行云流水的佳作,背后都藏着严谨的框架设计。

开始写作前,不妨问自己一句:

我的核心观点是否贯穿全文?

每个段落是否有明确的功能定位?

读者能否通过小标题把握内容全貌?

当这些问题得到清晰解答时,文字才能真正成为有效的信息载体,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畅通的桥梁。



参考资料

[1]粥左罗.学会写作:自我进阶的高效方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72-99.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

    滇ICP备2024046894号-1